听损老人的世界,我这个年轻人懂

昨晚媳妇儿在整理自己的访谈录音,聊到最近搞的都不算是自己的学科,访谈老人讲的很多话,她不知该如何理解,比如:“这些听损(泛指所有原因导致的听力下降)的老人提到因为担心别人说话自己听不到,慢慢的开始减少沟通,减少活动,甚至连自己的子女都开始减少联系和沟通,之前就看到有研究说听损的老人更容易得老年痴呆......,还提到有助听器,她说戴上太吵了,如果不是为了接受我的访谈,她也不带......,我之前汇报的时候,刘教授就说老人怎么会不带呢,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助听器效果很好的......”。

我自己也因为突发性耳聋,算是损失了一部分的听力,在刚刚经历这个病症的时候,对老人提到的几个问题都比较有感受,就跟媳妇儿聊了下自己的感受以及部分猜测:

现在的助听器确实很发达,但仅就我之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的使用体验来看,目前多数的助听器还停留在“扩音喇叭”这个水平上,正常的人耳是可以自主筛选声音的,比如在一个人群中,有一群人向你喊话,你可以通过大脑的处理,迅速从这种嘈杂的声音中找出自己关注的那个人的声音,算是一种生理上的降噪。但是我试戴的那几款(可编程,不可编程的入门款都算)体感上还是只把声音放大了。

打个比喻:听力在30的老人,在一个只有20和100两种声音的环境里,声音同时被放大两倍,虽然40的声音更清晰了,但从1种声音的世界突然切换到2种的不适应以及被放大到200声音的刺耳,还有反复摘戴的声音切换,也让很多老人不适应(简单比喻,不会真这么弱智)。我还猜测一直处于听损世界的老人,自主筛选声音的能力也在下降。这跟听损时间以及听损下降的严重程度正相关。所以刘老师讲的那种“怎么会不想带呢”就是主观猜测了,科技发展,还没有很好的惠及到这类社会边缘群体,或是产品细节没有完善。

媳妇而提到一个的数据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有研究显示,听力损失的老年人中,坚持佩戴助听设备的,国外达到20%,国内只有5%,这种差异一方面跟经济、医疗发展水平有关,也跟社会的健康宣教及文化有关。

就我而言:刚刚生病的时候试用了那么多助听器,为什么最后选择不带:首先确实是经济原因,真的不想花大几千甚至上万买这么一个小玩意儿,另外我是年轻人,时常蹦蹦跳跳,很容易丢。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不希望在耳朵上放这么一个显眼的东西,让别人一眼识别出我是一个“残疾人”。这些问题老年人也必然在意:太花钱,容易丢,还容易被身边人识别为“病人”时降低了社会认同。

还有一个减少沟通,在正常的沟通中,听不到对方的说话,只能要求对方重复,如此几次,重复的人会失去沟通的耐心,听损的人也会不好意思,选择“三句并成两句,赶紧讲完得了”。也就出现了访谈里说的“别人知道我听力不好,也会少跟我说话,我也少麻烦别人”。再加上老人多数活动能力受限,出门下楼都不方便,慢慢的也就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老年痴呆的风险也大大提高。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虽然身体健康,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孙子外甥一个个的出外读书,他们的劳动和外出都减少,特别是母亲,基本都是在家做做饭,刷刷快手抖音。这不行,稍后就去打个电话骚扰下他们。

最后我们还聊到一个“听损老人提到会头晕”,我就提醒了媳妇儿,在医院里,做测听的人,很多都会让你做一个前庭功能检测,以及问你是否眩晕。说明这些症状的发生都是有关联的,医院墙上的宣传画里也讲到耳蜗内部的有个什么小骨错位会导致眩晕,以及平衡能力失调。比如我在刚刚发病的时候,就出现过剧烈的头晕呕吐,或许可以找找这方面的图书视频学习一下。

中间还聊了很多,但最后聊到这个“图书视频学习一下”,媳妇儿来了兴趣,马上开始找各种视频,结果就是,都快12点了,她似乎没有睡觉的意思。

我真的很困呀,大哥,再熬夜,会猝死的呀~

4 条评论

请到【后台 - 用户 - 我的个人资料】中填写个人说明。

4 条评论

obaby

你睡你的,她忙她的,嘻嘻。
其实现在各种降噪耳机的技术可以用到助听器上,扩大人生而不是扩大所有的噪音。之前见老人佩戴过,可能也是比较便宜的原因吧,就是你说的是个喇叭,放大了所有的声音,有时候甚至还啸音。

回复

WebersonGao

@obaby 哈哈哈,确实有不错的厂商和产品,技术上也在做了不少。访谈的一位老人助听器单耳1W多,使用体验上依然不满意。想必还是技术或细节上不够。

回复

obaby

@WebersonGao 我上面的有个错别字应该是,见老人。
不过说实话,在农村一万多的助听器不是一般人能承担的起的,现在每年 380 的医保都已经有很多人放弃了。

回复

WebersonGao

@obaby 这种是下乡返城的老知青,才有这能力。我们普通农村的老人活着就行,聋了正常,自生自灭。

回复

发表评论